孩子受委屈少讲道理先释放情绪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该如何做?首要的是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许多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倾向于不说,或者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就可能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 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细心,忽略孩子的情绪,那么这种委屈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对孩子以后健康人格造成影响。所以,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委屈,引导孩子表达出来。 另外,家长不要用讲道
从儿童身体的发展来看,不少临床医生观察到,与父亲接触很少的儿童,在体重、身高、动作等方面的发育速度都不及父子接触正常的儿童,并且患有营养不良和传染病的概率比前者高。这是因为在与儿童的交往上,父亲与母亲的方式是不同的。 早在婴儿期,父婴交往与母婴交往就各有特点。 在交往内容上,父亲更多的是与婴儿游戏,而母亲更多的是照顾婴儿。在交往方式上,母亲更多地通过语言交谈和身体接触,而父亲更多的是通过身体运动
在重性精神疾病中,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为最高。这种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的发病年龄一般在15-25岁之间。但也有少数病人发病较早,在儿童期即发病,称之为儿童精神分裂症。由于它的起病潜隐,往往被家长和老师认为是孩子的“脾气”改变,或者被误认为是孩子的“品行”问题而贻误了治疗时机。儿童精神分裂症的起病一般比较缓慢潜隐,只有较大一些的孩子才有急性或者亚急性起病者。开始时,一向聪明伶俐、讨亲人喜欢的孩子会逐渐
一、模式教育,让优等生成了问题生有这样一个女孩子,读小学时,老师在上面讲课,她在下面玩,为了这个,不知道被老师轰出教室多少回。可她倒好,老师把她轰出教室,她就正好看蚂蚁打仗。别人问她为什么不听讲,她说:“咳,老师讲的那点东西,有的我一看书就会了,有的上课听听就会了,可老师呢?反反复复地讲呀,反反复复地练呀,烦着呢!”她当时被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可就是这个问题学生,从北京八中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后,远
当孩子不听话时,父母常常会以处理教训来控制孩子,这似乎是我们在教养孩子时最习惯的一件事,但这个习惯一旦养成,如长期使用将会使父母和孩子在亲子关系上付出一定的代价。如果成人经常带着气愤、高亢的声音和孩子说话,时间久了,孩子对家长的“喊叫”也就习以为常。以后家长如果不提高嗓音、不重复喊叫,孩子便很难接收到指令,而且孩子一旦习惯于高亢、粗暴的声音,就会逐渐对温和、文明的教育方法采取了“抗命”的态度。
胎教要讲究科学指导,食品要有益大脑发育,玩具要能够开发智力……怀着一颗殷殷之心的家长都希望借助各种方法和经验把孩子培养成才。经过这些科学的方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与30年前他们的同龄人相比,是不是应该更聪明呢?现实:孩子能力退化严重这篇文章中写道:英国知名教育研究学者菲利普-阿迪和心理学家迈克尔-谢伊尔夫妇指出,现在的孩子远不如30年前的同龄人“聪明”,孩子们的能力正在逐年退化,如今11岁孩子的能力水平只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家长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有意无意地使用忽略孩子的办法,也就是“不管”,好像这样就能使孩子健康成长。其实,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个孩子都是需要被关注的,有些家长为了避免孩子被过度关注成为“小皇帝”,就采取相反的办法,这样就会使孩子产生一种被忽略的感受。他们为了能使自己得到应有的关注,往往倾向于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比别人强,一定会得到关爱
父母在看孩子的成绩单时,往往把目光放在孩子们不想让自己看到的那些考得不好的科目上。要记住这样的法则:孩子的成绩变好还是变坏,取决于父母看到的是哪些成绩。如果父母把注意力集中在成绩不好的地方,那么所有其他科目的成绩以后都会向那个“坏成绩”靠拢。5分制的评分只得了“2分”的时候,家长会生气地问:“为什么是2分?”这样一来,好像所有的成绩都变成了“2分”。反之,在很多“2分”中有一个“5分”的时候,如果家
在北京东城区某小学上二年级的顾馨(化名),最近总是闷闷不乐的,好像有什么心事。家长问她,她也不说。渐渐地,她变得越来越古怪,学习也在不断退步。有时她还会突然莫名其妙地哭起来。在顾馨妈妈的耐心开导下,她终于说出了她的心事,原来她是害怕自己怀孕。这下可把家长急坏了,因为在他们的眼中,她还是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孩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原来,顾馨学习很好,在班上又是班干部,所以在学习上经常帮助那些有困难的
开学三周了,大多学生的兴奋劲逐渐消退,可老师会发现有些孩子“与众不同”,他们的兴奋劲好像有增无减,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坐不住,总喜欢“骚扰”其他同学。专家指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障碍之一,它会对儿童的学业、个性形成产生重大影响。家长和老师不但要了解孩子“多动”的成因,还要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帮助其逐渐克服注意力分散的问题。多动症儿童上小学后“凸显”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
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一种,主要表现在小学阶段。家长和老师发现有些孩子读课文时结结巴巴、丢字落字、错字错行,还以为是孩子看书不认真造成的,就经常训斥或讥讽孩子,要不就认为孩子的脑子有毛病,实际上孩子的这种行为不是态度问题,也不是智力问题,而是学习能力的发展不足造成的。美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的阅读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阅读习惯1、朗读时摇头晃脑;2、朗读时读着读着不知读到何处;3、朗读时情
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对孩子说过“狠话”,专家认为这比体罚的后果还要严重。“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罚”对孩子的伤害大恐吓、冷落孩子。每当孩子调皮或犯错误时,家长都会不自觉地用诸如“不要你了”等话恐吓孩子,让孩子因害怕而“就范”。不良影响:胆小恐惧以及发育不良容易使幼儿情绪不稳定,产生紧张、焦虑、抑郁、敏感、胆小、恐惧等反应,甚至有可能导致发育不良、智力低下以及神经衰弱、偏
任性是不少幼儿的通病。“孩子嘛!”你或是不以为然,或是习以为常;但是如果孩子的任性行为得不到及时矫治、发展为心理障碍—支配狂的时候,你还会这么想吗?6岁的男孩小磊站在雪糕柜前,向妈妈索要雪糕,妈妈试图劝说他放弃。小磊开始不予理睬,紧接着便大吵大闹起来。母亲无奈之下只好屈服。谁知这时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在雪糕上了:他一把把妈妈递过来的雪糕扔在地上;他用脚踢母亲、踹雪糕柜;他甚至对企图劝说的售货员又抓又
有关调查显示,近一半的父母正在越过健康饮食和健康饮食偏执之间这道危险的界限。我们太执着于吃的健康问题,而忽视了“食品管制”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你家里施行“食品管制”吗?别急着摇头,好好想一想,自从孩子问世,你是不是在心里刻下了如此这般的健康条例并严格执行:第一,让孩子彻底远离罐头、油炸、膨化等“垃圾”食品。第二,不能让孩子养成吃甜食的习惯。第三,坚持让孩子吃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第四,
幼儿的心灵是一个令成人迷惑的世界,在我们看来很普通的事物或现象,孩子却可能有这样那样的害怕。但是绝大多数孩子能够很快地摆脱恐惧并长大成人,这真是一个奇迹——这是幼儿拥有理性、潜力和自我保护,自我调适能力的明证。胆小害怕对孩子有保护作用胆小害怕说明幼儿对新事物的体验比较敏感,观察得比较细腻,这些虽然妨碍了他接纳新事物,适应新环境的速度。可是,胆小和害怕能够使孩子采取更安全、更慎重和更有益的方式协
虽然有过两三年的小学教育经历,可是我对教育孩子这方面并没有什么确定的办法。甚至因为内心的矛盾而拒绝涉及这方面的问题。矛盾的根源是我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真正的帮助孩子。孩子姑姑的教育方法是严厉打击她的随意与顽皮,要把孩子按照她的是非观打造成她眼里的乖宝宝。我不认同这样,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已的个性,不一定她的成长就要按照她说的来,或者参照别人的方法来。而且靠打骂来教育孩子,容易把孩子教育成“谎精”
塑造孩子,爱当然是首要的,但严也不可缺少。比方说,发烧要打针时,孩子怕疼又哭又闹,但再疼也得让他忍;寒暑表水银柱已跌到零下了,还闹着要吃冰激凌,吃不上就半天生气,但再气也得扭了他这个坏习惯……这些都必须“狠”——虽然这狠也可以说是从大爱中渗出来的。温和与柔顺容易造就软弱的下一代。家庭不是基督教堂,不能培养“打了你的左脸,再送上你的右脸”的信徒。我们要造就社会人,社会上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也要应对
心理学研究发现,早恋的孩子中大多缺乏家庭的关爱,比如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关系不和睦,父母不能给孩子足够的关注等,如果给孩子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成长环境,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早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孩子早恋是有象征意义的,早恋意味着过早的成熟和走进社会,意味着在家庭以外寻找在家庭中满足不了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有一个温馨的家,有足够关爱自己的爸爸妈妈,那孩子躲在安乐窝里享受还来不及,就不太容
李女士:我儿子一岁了,我买了许多书给他讲故事,让他看上面彩色的画面,但他似乎对这些都不感兴趣,只喜欢撕书。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家长应该怎么办? 儿童心理咨询师鲁杰:一岁左右的宝宝基本具备手眼协调能力,撕纸的声响、和纸对抗的感觉,都会使他们兴奋。但实际上,这对宝宝来说并非是坏事,而有助于培养他们对书本的兴趣。因为与书和纸张打交道的经验,会使宝宝对书产生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他们的记忆中,撕书的事最终会被
妈妈常对摔倒的孩子说:“不哭,自己爬起来。”这里其实有两个意思:“不要哭”和“自己爬起来”。孩子摔倒了,可能摔得很疼,所以妈妈硬要孩子不哭,是很难做到的,不哭并不就是坚强的表现,自己爬起来才是最重要、最坚强的表现。妈妈要坚持的是让摔倒的孩子自己爬起来,只要他自己爬起来,妈妈也可以说是达到目的了,因为你的孩子已经足够坚强。那么孩子摔痛了哭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妈妈可以让孩子尽情地哭,但不要太在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