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刚过,当全社会纷纷关注日常生活用品的质量问题的时候,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如有关心理医生所说,儿童心理和成长,很大部分取决于家长,这种影响一代传给一代,是循环往复的。我们的孩子是健康的,意味着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 受访人尹璞:旅美心理学家,华夏心理网心理专家,全民健心计划·华夏心理周末公益课堂活动发起人h和首席主讲专家。旅美22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长期从事心
癔症,俗称"歇斯底里"。儿童期癔症,是由明显精神因素导致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小儿感觉或运动障碍,或意识状态改变,症状无器质性基础。1982年我国调查资料在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约为3 55%。5~6岁时男女发病率相近;以后年龄越大,女性所占比例越高。 一般认为癔症性格与遗传有关。癔症性格表现为情感丰富、有表演色彩、富于幻想。许多患儿有不良的家庭背景。委屈、气愤、紧张、恐惧是癔症急性发作的重要诱因。在一些
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的发展心理学分支。儿童心理学在儿童教育、儿童医疗卫生、儿童文艺、儿童广播电视等社会实践领域中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儿童心理学一般以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14~15岁)心理的发生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在西方文献中,儿童心理学与“儿童发展”,以及狭义的“发展心理学”在意义和范围上基本相同。儿童心理学著作有按年龄阶段如新生儿期、婴儿期、童年期、少年期、
孩子的一颦一笑,都牵动着父母的心,孩子是父母的命根子,是一个家庭快乐的源泉。然而,在中国至少有180万个家庭却因儿童孤独症而陷入痛苦的深渊中。如何发现孤独症,又该怎样进行家庭矫正呢?专家向我们作了如下讲解: 一、孤独症的发病原因: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儿童心理障碍,发病原因至今不明,但可以肯定有神经生理方面的变异。遗传曾被认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另一条线索集中在寻找脑功能的变异上。在脑系统的不
专家开讲 我们没能充分了解儿童心灵的需要,没有尽心地帮助儿童满足其天性的灵性的需要。因此,我们不能够有把握地说,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儿童的灵性(儿童的生命内在天性)已经得到了发挥与发展。 今天,我们都十分注重儿童智力的发展,注重开发儿童大脑和认知的功能。在教育中,我们习惯于往孩子的头脑里塞东西,而忽视其心,忽视心灵的需要与发展。教育走到今天,如果我们不高度关注生活在中华文化中的儿童生命的
由于城市和农村在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家长担心城乡孩子在相互交往中,会受到对方的欺负或吃亏,或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而加以阻止。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家长自以为这样“保护”孩子最保险,最稳当,实际上却束缚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其实,家长应 由于城市和农村在各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些家长担心城乡孩子在相互交往中,会受到对方的欺负或吃亏,或沾染上一些不良习气,而加以阻止。 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家
孤独症是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各国的医学专家为寻找孤独症的原因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依然无法揭开孤独症发病的神秘面纱。 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孤独症患儿的父母都很聪明且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他们都有强迫的性格,对孩子缺乏温暖,使孩子在情绪发育中受到干扰而造成孤独症。他们这种“冰箱妈妈”的理论认为,孤独症患儿的大脑并没有损害,只是母亲对孩子的排斥和虐待,致使他们逃入一个梦幻的世界。 然而,一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 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
在日常生活中,小孩擅自出走时有发生,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多种多样,有的属于病态表现,父母应及早给予合理的治疗,否则会加剧患儿的异常行为。 学校恐怖症这是学龄期儿童的一种恐怖性障碍。患儿对学校的环境、同学及老师具有恐惧的心理,为了逃避上学常常背着父母出走。患儿对社会适应不良,有时情绪紧张,但智力一般正常。 癫痫代替症患儿的癫痫发作形式不是以全身抽搐为特征,而是以突然无目的的出走且不分场合和
儿童社交敏感症是指儿童对新环境或陌生人产生持续的或反复出现的恐惧、焦虑情绪或回避行为。 主要表现形式为:缺乏信心,沙哑、口吃,表述不清;躲避他人的视线;脸面发红发热,躯体紧张、僵硬;分泌大量唾液;小便时有人在排尿困难等。 儿童社交敏感症如不能及时控制,就有可能发展成为社交恐怖症。儿童社交敏感症的发生大多与家庭环境有关。在这类家庭中,儿童从幼年起就不断遭受各种不良精神刺激的侵袭,或经常受到
美国的一些儿童心理治疗专家、儿童行为学家和儿童教育专家,最近通过一项最新专题研究惊讶地发现,在习惯于使用左手的所谓“左撇子”儿童中,出现心理失衡者所占的比例竟然比一般同龄孩子高出约26个百分点之多!而显示“心理失衡”的症状可能五花八门,其中包括:程度不一的自卑、自惭,较为强烈的孤独感或失落感,不合群,轻度抑郁,而且这些消极心理如果长期难以克服便容易引起尿床、失眠、食欲不佳、经常头疼、记忆力差等表
自卑是一种性格缺陷,而一个人的自卑性格的形成往往源于儿童时代。无疑,自卑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产生负面影响,更对一个人的身心两方面的正常成长起消极作用。美国儿童心理治疗专家霍夫曼指出:当家长的须关注自己的孩子有没有自卑心理,一旦发现,应尽早帮助克服和纠正,以避免随年龄的增长最终形成自卑性格。霍夫曼还认为,自卑儿童往往会表现出如下早期征兆-- 常年情绪低落。如果孩子常常无缘无故地郁郁寡欢,那很可
如果您发现孩子性格孤僻,怕见人,总是不开心,对一切事情都冷漠,或是动不动就要发脾气,做事情不专心,坚持性差,就要注意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太在意。其实,这些孩子是得了“高楼孤独症”,这是一种新的儿童心理疾病。 也有些患“高楼孤独症”的孩子厌食,总是感到疲倦,脸色总是苍白无光,爱生病。对这些表现,很多家长认为是孩子体质差,想尽了办法让孩子增强体质,可是,效果总
对花在孩子身上的消费,家长都相当慷慨。一项调查显示,全国0至12岁的孩子每月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八成的工薪阶层三口之家,一个孩子的月平均消费竟超过一个大人。目前,KENZO、D&G、阿玛尼·朱尼亚等十几个国际品牌的童装已先后进军上海市场,儿童“奢侈消费”露出尖尖角。 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能为各层次的消费都留出一定空间,但一些家长虚荣的消费心态却值得警惕。“儿童消费也应该量力而为,别把自己的孩子变成像
孩子的核心障碍是社会交往障碍、缺乏交流性语言,引导他们如何用语言与人进行沟通和交往是家长进行日常训练的重点,轻松的游戏活动可以帮助自儿童学习如何与人相处、团结合作,进而使孩子社交、语言及感知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以下介绍三种游戏方式: 一、交往游戏 在培养孩子社交方面游戏中,我们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开设角色扮演互动游戏或根据故事内容玩假装游戏等。利用游戏提高孩子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让孩子与伙伴之间有
在家像只横行的小老虎,出门变成胆怯的小猫咪。一些家长常常说自己的孩子是“门背后的霸王”,并为他们“拿不出手”的表现头疼不已。幼教专家告诉年轻父母:鼓励式教育最重要,改变宝宝行为有三大原则—— 在家别太宠溺 胆怯表现比较严重的孩子,往往在家中受到过多的宠爱与纵容,与社会的接触欠缺,这不免使其对公共场合、集体活动产生了未知的恐惧。在家时,家长可别让孩子太由着性子,或凡事替孩子包办,而应适时放手,让
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人们的生活、学习条件日臻完善,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的儿童比例却在逐年上升,这引起了许多心理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思考。日本大学森昭雄教授《电子游戏脑的》一书给了我们诸多启示。 “泡电视”影响大脑发育导致大脑功能失调 森昭雄教授在研究和实验中发现,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时,大脑主管高级精神活动的前额叶部几乎没有任何活动,因为眼睛将接受到的信息直接传达给驱动双手的神经
性格品质决定人的命运,而人的优良性格是早期奠定的。在早期教育中,性格的培养应该放在首位,属重中之重。早前我们曾经对1000名3~10岁的幼儿做过一个调查,结果显示:18%的幼儿具备良好性格,82%的幼儿性格有或多或少问题,而25。7%的幼儿性格恶劣,让人不得不为之担忧。 人的性格品质是多方面的,以下6个方面是良好性格的基础,如果从小具有这6种性格品质,长大了其他优良品质都会自然派生出来。 快乐活泼 快乐的孩子爱笑
近年来,日本学者认为,通过行为可改变性格。这就给我们的心理治疗和儿童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我们要培养人们尤其是儿童良好的行为,以此帮助他们改变性格上的弱点;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性格,孩子幼小时是培养良好性格的黄金时期。 情感剥夺实验说明在婴幼儿时期对孩子进行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抚育对一个人形成良好的性格是很重要的。 有人谈到性格就说它与因素有关系,说生就的脾气,长就的命,改不了了,其实不尽然。
有调查表明,多动症作为一种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在我国学龄儿童中患病率为4 31%%-5 83%%,估计全国共有患儿1461-1979万。下面为儿童心理专家对两例儿童多动症的心理问题分析。 好动不等于多动 案例:小明是一个6岁男孩,正在上小学一年级。在第一个学期末的家长会上,老师对他的注意力不集中和分裂性行为进行了批评。他几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经允许就离开座位,或者在座位上和同学说话、打闹。由于他经常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