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校园暴力”这个词已经频频刺痛了民众敏感的神经。先是某副县长之女率众对同校女生施暴,又来了个初二门生被十余中门生群殴就地,接着网上又开始轰轰烈烈地诉说着“布鞋门”。而“布鞋门”变乱更是被拍成视频上传网络,使更多的人“欣赏”到了这场赤裸裸的校园版暴力影戏。 本是一方净土的校园,为何会成为打斗行凶的集散地?原为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又为什么变得青面獠牙?为此,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
BBC战地记者马丁·佩申斯 BBC记者马丁·佩申斯曾常年穿梭于巴勒斯坦的难民营,伊拉克底格里斯河畔的战场以及阿富汗的山区。身边的同事朋友被绑架,被杀害,一度是他的噩梦。 南方周末:你如何理解战地报道的价值? 马丁:告诉人们在战争中的国家发生着什么很重要。比如像阿富汗,英美都有驻军,要让人们知道外国军队对当地有何影响。同时,还必须能让遭遇战争的当地人发出声音。我相信,身处危险中的记者控制着外界对战地的注意
三天前,16岁的高晓又住进了武汉市武东医院精神心理科,他被诊断为抑郁,之前曾住院出院三次。这是个棘手的小病人。记者问:“之前哪里不舒服?”高晓答:“心情不好,总觉得有人说我成绩不好,不想活了……”记者问:“成绩好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现在高分低能的现象很普遍啊。”高晓反问:“你买了房子没有?”记者答:“买了。”高晓追问:“你一个月赚多少钱?”记者答:“四千左右。”高晓讪笑,继续问:“你在哪所大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