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1:先入为主 先入为主是我们经验主义的产物。事先假定我们相亲相爱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会有什么反应,然后在这种假定的基础上自己再采取相应的行动,是一种很省事的方法。你是否对某人说过这样的话“我没告诉你是怕你知道后会烦心”?结果你会惊讶地发现正因为你的这番好意并经常这样做,这个人才很烦恼。还有另外一个例子,每次史蒂夫回家时,他的母亲总要提醒他“不要忘了你的外套”,史蒂夫最后一次忘记外套是他八岁的时候
通过敏感的聆听,父母可以造成孩子令人欣喜的改变。 当父母看上去对孩子的情绪和观点漠不关心时,孩子会感到失望和不满。 举个例子:莎娜的父亲坚持要她跟家里人一起去观看她弟弟的橄榄球比赛,而她对橄榄球不感兴趣,因此拒绝了。她的父亲非常生气,威胁说要断绝她的零花钱,莎娜生气地冲出房子,觉得受到了伤害,觉得父亲不再爱她了。当她的父亲平静下来之后,他从她的角度明白了她拒绝的理由,他希望的只是一家人愉快地外出
首先,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 家长要尽可能做孩子的朋友,培养他敢说话,爱说话的性格 家庭大事,尽可能让孩子参与讨论,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的问题,应当从孩子的正当权益和今后发展考虑,多听听孩子的意见 这样有利于孩子树立信心,大胆而正确地与人交往,品尝与人交往的各种滋味,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其次,教给孩子交往的方法。交往能力是孩子与他人,尤其是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想要让孩子获得交往能力
不成功的母亲希望孩子超过自己 贺辉现在在一家私人企业工作,他从妈妈那里继承了一副播音员的嗓音。“文化大革命”使贺辉妈妈当播音员的理想成为梦想,贺辉一出生就承担了妈妈的希望。“我经常要跟着妈妈一起听广播、练朗诵,为了练‘嘴皮子’,我几乎每天都要说绕口令”。但是贺辉一直就是一个害羞的孩子,就害怕当着陌生人说话,可是妈妈偏要训练他,经常让贺辉当着很多朋友的面表演,“每次这种‘演出’之后,我都要大哭一场
针锋相对,还是置之不理。 两者应该都不是很好的处理方法。 孩子本身没有错,因为孩子自身年龄特点的制约,孩子没有太多的知识,更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所以宝宝只得“我行我素”。事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对于自己不愿做的事情或者是大人强加在自己头上的任务,就会装作听不见,或者是极不情愿的去做。例如,我们可以在家里和孩子做角色互换的游戏。即让孩子成为一个领导者,爸爸或妈妈作为被领导者,然后由孩子发号施令
的孩子不愿意和家长说话,但是却喜欢和同学交往,这时候家长怎么做呢? 这是很正常的,这是青春期的孩子,青春期的特点是什么呢?和自己的同龄人是开放的,和成人是封闭的。他有长大的感觉,他不希望别人把他当成小孩看待。 他有自己的秘密,他有自己的伙伴,他有自己的生活,他不希望别人干预太多。我们爸爸妈妈有的时候总把孩子看成孩子,没有看成他是一个长大的,一个独立的个人,所以孩子长大的时候,他需要平视,他需要你
尊重和爱是孩子的基本心理需要,这个需要会体现在父母平时对孩子的表扬与鼓励之中。孩子想听表扬,想要上进,家长要肯定这一点。因此,专家指出,家长要想由衷地欣赏、赞美孩子,需要学会从多个角度发现孩子的闪光点,用发自内心的喜悦感染、打动孩子,使其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角度一、正面强化赞扬孩子积极性 今年6岁的过过很有环保意识,常把小区里的果皮、纸屑捡起来放进垃圾箱,年前还被小区管理处评为“环保小卫士
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孩子也不例外。孩子们心中那五花八门的“秘密”,是一片童话般的自由王国,是一方“非请莫入”的心灵圣地。面对孩子的“秘密”,家长们应该怎么做呢? 秘密从哪里来 0~3岁:没有秘密。 3岁之前,孩子一直活在与父母等抚养者依赖、共生的世界里,总是把自己与别人的想法、体验混在一起。他们尚未建立“自我”,因而也没有秘密可言。 3~4岁:秘密萌芽。 在3岁左右,孩子开始明确意识到自我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一项长期追踪调查显示,婴幼儿时期经常受到父母表扬的孩子,日后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这让笔者想起,每次点击一位同事的博客,里面记录的都是孩子成长的过程。每篇日志、每段视频的最后,她总不忘记上一段自己对孩子的赞扬,“好棒!” 不仅在婴幼儿时期,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赞扬与鼓励,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父母都应该不要吝惜对孩子欣赏与信任。比如,孩子第一次学画,与其说画画,不如说
幼教给出以下几条建议: ·无条件地给予爱 让孩子知道,不管他好看与否,健康与否,父母都会爱他,这将是孩子自信心滋长的最佳土壤。作为父母,应该慷慨地给孩子爱,更多地拥抱他、亲吻他。在帮他改正某个错误时,明白地告诉他,你不能接受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这个人。 ·给孩子足够的关注 尽量抽出时间,陪陪孩子,这样会让他感觉到来自父母的重视。陪孩子的时间不一定要很长,只要你在上网浏览时,停下来跟正想和你交谈的
“我家孩子做事老磨蹭,早上起来穿个衣服要十多分钟,搞得我都急死了,该怎么办呀?”3月14日,“科学家教进万家”家庭教育大讲堂之《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爱好》讲座刚结束,就有一大群家长围了上来,向常州市心理卫生中心主任、德安医院精神科主任王瑞文取经。 培养孩子从找到孩子兴趣入手 家庭教育大讲堂是由市家教指导委员会、市妇联和本报联合主办的“科学家教进万家”宣传普及活动。活动持续全年,从2月起以公益讲座或沙
每个婴儿都喜欢成人的、逗引和亲近,这就是最初的“集体欲”。当孩子精神上得到满足之后,身心才会健康成长。婴儿长到周岁,这种集体欲就更为强烈,他特别喜欢和同龄孩子一起玩,开始转向对社会性的需要。但是也有个别儿童不合群,这是不正常的现象。其造成的原因可能是: 1 心理压抑父母感情不和或者家庭遭受,造成孩子孤僻性格不愿接受人。 2 依恋成人一部分家庭把孩子抚养和寄养在私人家里,因为从小没离开过成人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很多考生的心理压力非但没有消失,却不同程度地产生了突发性心理冲突和生理紊乱现象。为此,专家提醒广大家长——莫忽视高考生考后心理调节。 有些同学考后感觉考得不理想,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心情更是跌到低谷。另一些同学显得很兴奋,从外面租来了成堆的影碟,没日没夜地看。 对此,心理卫生研究所心理学专家张彦平教授分析,这两种同学都属于考后心理危机的集中释放。如果不积极引导,考生便会
一、坚持原则。 由于溺爱,有些父母无原则地对孩子的种种行为加以赞美,造成孩子是非不清,骄横跋扈的坏习惯。孩子按大人的要求去做了并做得很好,就应该及时赞美,做了不对的事情,即使孩子哭闹,耍赖皮也千万不要迁就他、说好话。否则,赞美就会失去原有的积极意义。 二、及时赞美。 孩子做完某件事或正在进行中,就给以适当的赞美和鼓励,效果很好。如果一时忘记了,应该设法补上去。如:孩子在老师的说服下,吃饭时终于肯吃
以下的一些做法可能会摧毁孩子的自尊,将你的孩子贬到卑微的地位上。一定要注意! 1 你是否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 例如一直跟他说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马虎,粗心,让家人为他受累……总之,他没有行的地方。 2 你是否经常拿比他“行”的人刺激他。 例如这种话要时常挂在嘴边:“看人家××,从不让父母操心!”这类话最具打击力和摧毁力,是摧毁孩子的王牌语录。 3 你是否让孩子产生罪
俗话说:子女好与坏,在于沟通和关怀。家长要学会与孩子沟通的艺术。没有两代人之间正常的心理沟通,就没有有成效的家庭教育。要学会利用身边的景、物、社会生活等来促进与孩子心灵的交流。这里将给家长描述与幼儿沟通的技巧和方式: 1、把自己变成孩子,和孩子融成一片。 在和孩子进行交流时,很多家长喜欢用训斥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去对待幼儿,孩子在家里没有玩伴,这会让孩子心里对父母产生一种距离感和恐惧感,试问在这样的情
孩子的心理调节策略通常有以下6种 1发泄:这是孩子使家长比较尴尬和为难的极端方式,他采取一些攻击性、伤害性、破坏性的情绪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宣泄自己的愤怒。除了①所表现的捣乱和破坏以外,其他还有尖叫、哭闹、摔打、骂人等消极行为。 2被动应付:孩子不主动采取任何积极的措施来调节面临的矛盾,而是被动地承受,什么也不想、不说和不做,只是发呆。如③。 3自我慰藉:孩子通过做一些无意义的重复动作来排解心中的
孩子不一定非得考前几名—— 新学期新打算,对于初三和高三的学生来说,还都将迎来人生最为重要的一次选拔性考试。于是,学校开完家长会,不少的初三、高三学生就听到了父母语重心长的期望:“咱考试能不能进入前几名?这样为考个好学校打好基础,也才能为将来更好地步入社会做好铺垫。”记者了解到,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家长几乎每次考试都将目标定在前几名,这种被学生称为带有精神折磨性的要求已经让他们心理上感到恐慌。 ◎
社交是生活中人人不可缺少的活动,但有的孩子怕见生人,甚至与熟人谈话时都感到紧张和脸红,不愿到人多热闹的场合。有时还会口齿不清、、不敢抬头看人。严重时,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惶恐不安,出汗、心跳加快、手足无措等现象。这些现象称之为“社交恐惧”。这些孩子常常被某些家长误认为孩子老实、听话、不顽皮。其实,这些孩子的心理出现了一定的问题,是孩子自卑的外部表现。 往往这些孩子,生活中常受到父母的批评,有时
☆不少孩子内向胆小日前,石家庄市的王女士给记者寄来了一封信,讲述自己孩子胆小的困扰:“我的孩子今年13岁,从小就有点胆小、内向,现在感觉更明显了,说话都不敢正面和人眼神接触,脸往往转到一边,还显得很紧张,表情不自然。上课老师提问的时候,他也很紧张,声音很小,下课也不愿活动,也没有很好的朋友,总是独来独往。孩子对自己一点也不自信,其实他的样子很俊俏,但他总觉得自己长得很丑,同时还老担心自己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