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一私立小学读三年级的9岁女孩小冉,以前喜欢蹦蹦跳跳,可近来却突然变得稳重起来,做事慢条斯理。下课时,她走在全班同学后面,课间活动时,别人在一旁玩耍,她却安静地坐在台阶上看。原来,小冉的妈妈为让她从小有淑女的做派,在她口袋里放了鸡蛋,要求孩子不准把鸡蛋弄破。(3月22日《青岛晚报》)为了将孩子培养成所谓的“淑女”,小冉的妈妈可真是煞费苦心,在孩子衣服口袋里放鸡蛋的办法也“初见成效”,原本一到下
在体罚逐渐减少的当今社会,父母的言语虐待反而在增加。这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在一个逐渐限制父母体罚权的现代社会里,父母很可能将失落的体罚权改成语言虐待,通过粗暴的、羞辱性的、威胁性的语言来“管教”自己的孩子,严重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第一种,奴隶主式威胁。父母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剥夺孩子的自主可能。比如,父母对很小的孩子说:“你再不听话,把你扔掉。”这种威胁会导致小孩子产生严重的不安全感
中小学生减负,牵动了学校、家庭、社区。减负以后,孩子们最应该获得的是什么呢?是玩!这里说的“玩”,指的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完全属于孩子的玩,而不是大人们的那种“有意义的”、“有组织的”、“寓教于乐的”玩法。去河边钓鱼、去野外捉虫、去爬树、去钻洞、打陀螺、放风筝、骑自行车,要不约上几个伙伴,胡吹海侃,或是制定一些永远也无法实施的冒险计划,诸如此类。每个人的孩提时代,都应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玩”的
责任感是人们对自己的言行带来的社会价值进行自我判断后产生的情感体验。责任感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当一个人具有了某些能力时,就要对相应的事情负责。但是,儿童做事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的结果。因此,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必须让他们养成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责的习惯。订立责任合同,让孩子明白该做什么、怎样做,否则将会受到哪些惩罚。孩子做事往往是凭兴趣的,要让孩子对某件事负责到底,必须清
孩子有了隐私,许多做父母的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侦察,如翻抽屉看日记、拆信件,甚至打骂训斥。殊不知这种做法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孩子沉重的精神压力,甚至产生敌意和反抗,采取全方位的信息封锁和防备措施,导致父母与孩子关系的恶化。理智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权,也就是尊重孩子的人格。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但并非放任自流,对孩子的隐私要给予充分的关注,积极的引导。首先,主动以平等的态度与孩子多交谈,谈父母
“功课做完了吗?”这几乎是每位家长下班回家见到孩子以后的第一句话。它凝聚着父母们的许多期望,又往往包含着不少焦虑。适当做些作业是必要的,问题是有些孩子讨厌做功课。家长督责过严,就会和孩子关系紧张;父母之间看法做法不一,更为家庭增添烦恼。这个头痛的问题折磨着不少家长,他们对自己孩子说:“我跟你一起受罪!”要正确解决这一问题,就应该具备科学的方法。有的话天天说,却未必有效果。如果一位厂长每天下班时
现在孩子说谎越来越难识破了,“坏孩子”说谎为成绩,“好孩子”说谎为关系。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一次,某校韦老师因为生病请了一个星期的假,上班后碰到了班里的学习委员小勤,小勤亲热地跑到韦老师面前问长问短,一句“您这一个星期没来,我都想您了”,让韦老师非常感动,于是对小勤特别关照。但后来,韦老师发现只要有哪个老师有一两天没来上班,小勤都会亲热地说上一句“我都想您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韦老师无意中听
新课改在各地进行的可谓如火如荼,可各地的应试教育还是在扎扎实实进行,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依旧沉重,中国的教育好像走入了一个被施了咒语的怪圈,家长、老师、教育官员联合辛辛苦苦、认认真真造就了一批在高难课业负担下厌学的学生。从《新华文摘》上读到王宏甲的《走向新教育》,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改革的一丝亮光,我们节选部分篇章刊登,希望这篇文章会对家长、老师、教育工作者理解我们的孩子,对怎样教育我们的孩子产生
儿童的天性是好学好问的,对周围的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上至云电风雨、日月星辰,下至海洋生物、河流山川,他们什么都想知道并且认为家长什么都知道。于是从会说话起,就不管家长有事没事,缠着提些稀奇古怪或被家长看来根本就不值一提的问题,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一定要正确对待,切莫等闲视之,甚至批评不该提这有时连大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的问题。实际上这种好奇好问的天性说到底就是一种渴求知识欲望的“幼芽”,且这株
“救救孩子”的呼声喊了很多年了,而青少年犯罪现象却日益严重,并且越来越低龄化。这是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具体预防措施缺少而且力度小,甚至有人反其道而行之。儿童、少年拍广告,心灵遭腐蚀,不仅玷污表演者,也玷污同代人,俄罗斯《莫斯科新闻周报》称之为“缔造牺牲品的游戏”。打开我们的电视机,这种“缔造牺牲品的游戏”触目惊心。少儿抛头露面,或打扮时髦,挤眉弄眼;或全身裸露,光腚抹彩;或呲牙咧嘴,装怪扮丑
在一些国家,有客人第一次到家里来作客,常常是一家人先介绍自己的父母,然后不论孩子年龄多小,都一个不漏地介绍给客人。当介绍到孩子时,每个孩子都是主动伸出手大大方方地跟客人握手问好。而我们中国的大多数父母却不同,客人第一次到家里来作客,父母只是向客人介绍家里的成年人,家里另外的正式成员——孩子往往被忽略。或是说“这是我的儿子”或“这是我的女儿”,似乎孩子的姓名无介绍的必要。这种现象相当普遍。这是父
家长们对高考的关注比考生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说,这是高考之外的“第二考场”。现在,离高考只有60多天的时间了,考生父母在自己孩子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时,到底最应该做什么,才能真正为考生的心理解压,为他的前程指路,而不至于瞎帮忙、帮倒忙?考试已不再单单是考生的事情了,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考家长。家长该如何“备考”才能使孩子轻松应战。家长也患“考前综合症”?【透视】情绪随成绩波动“高考越来越近了,我心里更
现象:家住燕山小区的周女士反映,她的孩子攀比心比较重,上学的时候看到有的父母开着车送孩子上学,就吵着也要车接车送。放假了,和小朋友一块玩的时候,别的小朋友穿名牌运动服,他也要买一套,好像别人有的他都想要。专家分析:孩子有攀比心也比较正常,由于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什么事情都满足孩子,零花钱一给也是几百几百的,即使条件比较困难的家庭,也不轻易拒绝孩子的要求。这些现象都容
守时:心理咨询需要精力与时间,一般咨询师为了保证咨询的有效性,预约是有限制的,每天接待咨询者的人数屈指可数。所以,如果你来晚了,会影响后面的咨询;如果不来,则会造成咨询资源的浪费。给孩子说话的权利:不管你在咨询室以外的地方(如家里)怎样与孩子相处,一旦进入咨询室,你与孩子的地位是平等的,不要指望咨询师只听你说,而不给孩子机会表达。其实,在儿童心理咨询中,真的中心应该是儿童。因此,如果咨询师请你
10个女生9个网民在传统观念里,男生是上网的绝对主力,在被调查的中学生中,男生上网人数为531人,占被调查男生总数的92 0%,女生上网人数为519人,占被调查女生总数的89 5%。数据表明男生上网的比例略大于女生,但差别并不明显,性别在上网方面并没有明显的障碍。8成学生上网为娱乐上网可以学习更多知识,这是绝大多数家长为孩子开通网络的初衷,然而调查结果显示,事与愿违,中学生上网活动以上网聊天为最多,占62 9%;其
中高招考试即将来临,很多考生出现了适度的焦虑症状,但记者从心理门诊了解到,有些孩子却对考试上瘾。这些孩子表面上看起来成绩优秀,非常听话,从小就喜欢参加校内外的各类考试,对考试着迷、上瘾。但专家提醒:这也属于一种心理障碍,属强迫症的一种,需要警惕。近日,相比去年,今年患“嗜考症”的孩子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事例家长要警惕孩子嗜考成瘾女儿小凤从小就是许先生的骄傲,朋友们经常为孩子的学习成绩发愁,而小
有些孩子天生不爱说话,也有的孩子跟大人一说话就害羞,有些家长常为无法与孩子交流而发愁。近日,记者就这一问题特意采访了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尹少淳教授——尹教授说,家长和孩子的交流可以有很多途径,美术就是十分有效的一种。孩子总是喜欢随便画一些东西,也有一些家长送孩子去学习美术,但是很多家长都没有意识到美术也是跟孩子交流的一种方法。孩子的画与成人的画是不一样的,家长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你还记得自己小时候的零花钱是哪里来的吗?可能大部分都是家长的“馈赠”吧。然而,在英国,孩子们的零花钱却来自劳动所得。据《每日电讯报》报道,一项调查显示,几乎2 3的英国孩子要靠干家务赚取零花钱。英国哈利法克斯市储蓄所所长彼得·杰克逊指出,通过这种方式,孩子才能更好地领会金钱的意义,并学会如何花钱。靠劳动赚钱能让孩子懂得金钱的可贵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
“为什么老师让他当学习委员,而我成绩比他好却没选上?”“为什么同桌并不漂亮,却有那么多人喜欢她?”“邻桌近日老和我作对,说话不大友好……”刚开学不久,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门诊就迎来了许多小学生,让专家感叹小小年纪压力就大。为什么小学生有这么多心理压力?据心理专家调查:是“疲劳教育”伤了孩子们的“心”。在学校,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学校作业布置过多,在仅有的课余时间里,大部分家长仍不忘为子女请家教
一项调查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孩子比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更多。专家告诫,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是两个人的事便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这次调查涉及哈尔滨市855名初、高中生。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孩子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31 68%,离婚家庭的为30 30%,和睦家庭的为18 88%。主持此项调查的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