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中学生眼里,新世纪是与电脑联系在一起的。从开心游戏、听CD到网上学习,中学生的身影随处可见。据有关媒体统计,国内目前上网人员中,15岁至20岁的中学生占有相当比例。一份调查显示,城市中学有近一半的同学上过网,有条件经常上网的学生占30%。这些同学主要在家里、学校和网吧上网,还有个别在父母单位上网。其中一半的学生承认自己上网只是随便玩玩,27%的学生认为自己上网是为了获取有益信息。也有学生说自己上网
昨天晚上9时40分,9岁的小学生才童童(化名)已经睡了。他妈妈在电话那端细声细气向记者描叙着儿子过去的样子。“他挺调皮,但很懂事,话特别多。”电话里传出轻松的笑声,“眼睛特别大,见了的人都想抱着亲一下。”但接下来的语气就不那么轻松了。她描述着现在的儿子:睡着时经常半张着嘴,半睁着眼,呼吸急促。睡梦中经常会忽然发毛,手,胡乱挥舞,“像是想抓住点儿什么”。这只是儿子行为异常的表现之一。如今,才童童面对
拿手菜根据中学生自己的报告,他们平均会做3 8个菜,只是菜式极为简单雷同。他们的当家菜都围着鸡蛋打转转。北京地区中学生的拿手菜是西红柿炒鸡蛋;上海苏州的中学生则是煎荷包蛋;广州佛山的中学生则是炒鸡蛋加煎荷包蛋。不到10%的人报告连有关鸡蛋的菜也不会做。1 3的中学生基本上不做什么家务,而且也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口头禅从中学生的口头禅内容来看,整体呈现一种自我肯定的特点:“我是天才”--苏州地区中学生的第一口
李程杰是一位优秀的初中生,然而同班同学却不断地嘲笑他落伍——不会玩网络游戏。自尊心受到伤害的他开始偷偷地到网吧去上网,网络上的大千世界一下子把他迷住了。从那以后他一放学就钻进网吧,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零花钱都“贡献”给网吧后,他还不能停止上网,无奈便抢劫低年级学生。李程杰最后被“送”进了公安派出所……3月17日,厦门金鸡亭中学的学生在表演校园心理剧《一网情深》。台上演出情真意切,台下同学受到触动。李
抑郁症越来越“偏爱”高学历,专家呼吁市民“知足常乐”曾经,他们是学校里的优等生、生活中的佼佼者;现在,他们却饱受孤独之苦,成为抑郁症的牺牲品。近日,记者零距离接触这些患有抑郁症的人们的生存现状,真切地感受到他们无助的眼神与热切的希望。昨日,记者从沈阳精神卫生中心获悉:根据最新流行病调查结果,名牌大学罹患抑郁症的大学生达到学校总人数的35%,抑郁症越来越“偏爱”高学历、高智商人群。灰色镜头1怨父母,
东北网哈尔滨12月27日电见到别人在某方面比自己强,就心理不平衡,嫉妒别人,甚至想办法去“整”别人。记者近日从市妇联一份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调查报告获悉,在对哈尔滨市64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问题调查时发现,84 1%的中学生时常感到心理不平衡。初二学生小玉(化名)总是感觉到不快乐,看到班级里的同学穿得比自己漂亮,考试后看到别的学生比自己的成绩高,选班干没选上都会感到特别不自在。在小玉眼里,别人这些优点长
近段时间,媒体上频频报道有关学生自杀的事件,从13岁小学生毕业前跳楼身亡(2005年8月28日金陵晚报)到16岁中学生跳下23层高楼(2005年07月11日沈阳晚报),再到36岁博士后跳楼自杀(2005年09月20日新京报),类似的事件在各个年龄层的学生中都可以找到。这些学生大都是家长口中的“乖宝宝”、老师眼里的“好苗子”,然而他们却选择以自杀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花样年华,这不得不引起整个社会,尤其是教育部门的深思。如果说少年
“您常和孩子聊天吗?”当记者带着这个问题去问15位中小学生的家长时,有10位家长答案是一致的—很少聊天。只有一位家长表示,她和孩子沟通顺畅。一所中学对230多名高一至高三的学生调查发现,有七成的学生不喜欢和家长聊天,有什么心事宁愿倾诉给好朋友也不会对父母吐露半个字;而有八成的家长感到自己和孩子存在距离和隔膜,觉得无法理解孩子的所做所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代际间的隔膜呢?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
“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她)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最普遍的心理。然而,最近一项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的调查显示,有七成以上的学生害怕与老师主动交往,专家认为,这可能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原因。怕同学说自己拍老师马屁由《知心姐姐》负责的这次调查涉及北京、上海等8个省市。在问到中小学生“你是否主动找老师说过话?”时,结果76%的学生表示很少、从来没有或想找但不敢主动找老师说话。天天和老师在一起,除
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离不开社会;人一生的愉快、烦恼、快乐、悲伤、爱与恨,也同样与其他人的交往分不开。没有同他人的交往、也就没有人生的悲欢离合,也不会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换句话讲,没有与他人的交往,也谈不上其他的一切。也许正因为这些原因,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是社会性动物。因此,与人交往不仅是每个人生活中的基本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建构人类文明的基础。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
小吴,男,19岁,是某高校外语系一年级学生。入学初,他发现自己看到不顺眼的同学就想啐,不久,他见人就想啐。他明知啐人是不礼貌的行为,会引起误解,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但他控制不住自己,见人就不由自主地想啐,这种冲动十分强烈,不啐就浑身不舒服,这使他苦恼不堪,以致不得不整天躲在宿舍里,连课也害怕上。案例分析小吴主观上能感觉到有一种不能克制,不可抵抗的意向(啐)存在,而且也意识到这种意向(啐)是不合情理的,
“整容热”劲刮“学生风”,市场有求就有应,一些整形医院直接打出学生暑期整形这张牌。对于青少年刀下求美的热潮,许多人感到忧心忡忡,其实我们不如真诚走进青少年的心灵,理智地加以对待。记者辗转找到了一位就读于成都某高校的大二学生小周。她的声音和经历也许能够代表部分人的心态。基本元素:周小姐,19岁,大二学生,身高171厘米,体重47.5公斤,外形较好。性格活泼。家庭背景:母亲是医生,父亲是公务员,都将近50岁
每当夜幕降临,酒吧里,缠绵的音乐,醉眼的灯光便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具有挡不住的诱惑。夜夜笙歌、宵宵狂欢、烟雾迷朦、宿醉结伴。这本是成年人有闲一族的活动空间,如今却出现了一些中学生不甘寂寞的身影——明星梦始终遥远在罗湖某情侣逍遥吧,某校高二(3)班的依帆同学可谓是个人物,从老板到酒吧常客没有不认识她的。因为依帆能歌善舞,所以,她从这里的消费者变成了打工者。每天晚上要么表演双人舞或独舞,要么唱上几首
自己声称没有任何发泄的渠道,小猫就成了对象,校方则称不会严惩该生,给其改过机会。“你知道我没有任何发泄的渠道,把小猫拿过来(养),一方面是因为小猫的可爱,我可以摸它……但是另一方面,我觉得如果我愤恨的话,小猫也可以提供一个给我这样发泄的渠道……”博士三个月调查得真相这段话是不是让人有些毛骨悚然?而如果你知道这段话是出自复旦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之口,是不是感到心惊胆战呢?12月5日,一位自称是复旦大学
最近公布的一项中学生文化调查显示,中学生时尚生活的基本出发点是:我要"酷"。由零点调查公司和北汽福田公司在北京、保定、上海、苏州、广州、佛山进行的这项中学生文化研究显示,中学生所认为的酷的主要含义是:一种勇气,一种能力,是个性的一种充分张扬,而不是简单的追随与模仿。调查显示,近7成的学生想"酷",但并没有按照"酷"的标准去实践。调查列出的前卫活动中,流行程度最高的是上网和染发,边上学边打工也被很多学生
黑龙江省绥阳林业中学高三女生迟明两次月考成绩排在后几名,按照该校《高中学籍(留级)管理制度》的规定,高三学生月考中的最后几名要被劝留级或离开学校,不允许在本校报名参加高考,不愿留级的迟明在巨大压力下选择了放弃生命。1月14日,还不满19岁的迟明卧轨自杀,幸亏火车司机刹车及时才保住了她的性命,但其左腿不得不被截肢。1月26日,记者在牡丹江市林业中心医院见到正在治疗中的迟明时,她脸色苍白,身上缠满了纱布。
理由一:冷漠的社会文化氛围现在打造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影响确实恶劣。 一个是“贵族文化”氛围,看看如今反映青春生活的电视、电影,哪个不是珠光宝气的,有几个是反映奋斗、拼搏、朴素、进取的?很容易让学生把它拿来和现实对比,自然会产生悲观心理。 第二是冷漠生命的文化氛围,暴力影视就是证明,难道人的生命就随便被暴力侵犯?很容易让人产生对生命的淡化。 第三个是奢侈文化氛围,讲究吃穿成为人们的时尚,这种时尚的结
目前的在校大学生,年龄大多数在18至25岁之间,处于青春期后期,是从青年过渡到成人的阶段,也是心理断乳的关键期。心理断乳,意味着个人离开父母家庭的监护,成为独立的个体,建立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 他们的智力发展达到高峰,但缺乏辨识能力,在心理上发展不成熟。在这个年龄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反应敏捷,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自我表现欲强,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但他们
心理卫生中心专家表示,近几年来我市大学生自杀人数下降,表明我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不过,一成以上大学生有自杀意念的现象仍值得社会关注。 比例女生自杀人数是男生的2 5倍 报告中一项调查引人关注:女生自杀与男生自杀比为2 5:1。据介绍,恋爱问题是导致女生自杀的主要原因。 根据调查,有自杀行为的大学生,不管男生还是女生,有“冲动型自杀”(此类人群在有自杀想法2小时内即实施)和“非冲动型自杀”两种。
中学生“娘娘腔”怎么办呢?如何矫正嗓音呢? 16岁的小李已经长到185厘米了,身体高大结实,浑身上下充满了阳光。可是,有件事却让家人愁坏了,因为他说话跟个女孩子似的,娘娘腔。 生活中经常见到像这样的男声女调或女声男调的青少年。本应声音粗犷低沉的男子汉,说话却像个女孩子;而有些女孩子原本清亮尖细的嗓音却粗粗的,像个假小子。这是青春变声期常见的一种变声障碍。部分人是由于心理上的原因,如家人的娇惯或自身较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