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谟克利特许多同时代的人想出了很多有关感觉如何产生的解释,他们坚持认为,鉴于知识是以感觉为基础的,那么,所有的真理也就都是相对的和主观的。这样的冥想当中最为复杂的一种,是思那斯阿布德拉的德谟克利特(前460—约前370)提出来的,他是当时最有学问的人。他对人类的一些思想错误极有兴趣,因而被称作“笑哈哈的哲学家”。他获得名声的最大原因,实际上不是因为他的心理学沉思,而是他那杰出的猜想。他猜出,所有的物
克利斯提安·沃尔夫(1679—1754)是莱布尼茨唯心主义哲学的直接继承人和近代官能心理学的系统化者。著有《关于人类理解能力的理性思想》(1712)、《关于上帝、宇宙和灵魂的理性思想》(1719)、《经验心理学》(1732)和《理性心理学》(1734)等。他的后两部著作使“心理学”一词流行起来。沃尔夫把莱布尼茨的世界观改成了二元论。莱布尼茨说单子的本质是精神,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沃尔夫则主张单子有两种:一种是心的
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前480)是爱弗斯学派的创始人,也是形成哲学的伟大代表。列宁称他是“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赫拉克利特是一位难以研究的哲学家,甚至对他的同时代的人都以“晦涩者”著称。他宣称始物是火,万物由火生成,又复归于火。他认为万物就“像火的燃烧和熄灭一样是不断变化的”。“一切皆流,无物常住”。他最有名的格言是“一个人从来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然而赫拉克利特也相信,虽然变化是万物唯一
德谟克利特(约公元前460—前370)是留基伯(约公元前500—前440)的学生,继承并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他认为世界只是原子和虚空,原子是永远存在、永远运动的,它的数目是无限的。无数的原子在无限的空间朝一切方向运动,因接触而生成世界万物。物与物之间的差异是由于它们所含的原子的数目、大小、形状、位置和排列的不同。与巴门尼德认为物质不能自动的观点相反,德谟克利特认为物质本来就永远活动,是完全机械的作用。德